青年醫學研究論壇:嚴峻系統壓力 實用突圍建議 YMRF2013

幸好我有報名


作者:高雄榮總 一般外科 梁宗榮 醫師


        最大的心得就是幸好我有報名。在研究論壇開始之前,我最主要關注的目標是吳昭慶學長,將近快十年前在北榮見習時就曾感受學長的風采,聽學長分享在 Duke 學習的種種。十年過去,現下雖然自己同樣成為外科醫師,但在神經外科醫師面前仍然不敢輕言「累」「沒時間」這些字。因此,來此之前,我最想解決的是2個問題:1) 外科醫師的時間分配 2) 寫論文的技巧。自己雖然在 image / case report 的小品上有所斬獲,但步入原創論文後,總覺得寫起來很坎坷,沒有方向,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退稿中意志消沉。來了後聽說要被退200次才算的上懂研究()還好有蔡 P 這樣的大師願意分享自己一開始連續 5 次被退稿的經驗,知道這件事很有慰及 鼓勵的效果。

        此外,之前我一直困於找不到合適的論文題目,雖然身處醫學中心,一來沒有在做創新的東西,二來病例數也比不大型醫學中心,總覺得沒有東西可以拿出來寫,但經過眾講者開釋後感覺好幾窗都打開了吳昭慶學長簡要的指出外科系期刊編輯關注的研究是什麼?提出以技術創新、適應症、併發症這幾個面向來找論文的題目。賴奕菁醫師就算人在東部偏遠的玉里榮院工作,還是可以觀察到這家醫院有別於西部大醫學中心的特色,找到 tardive dyskinesia 這個素材。更別提陳育群醫師,健保資料庫在他手中隨手一變就跑出好幾個研究方向,朝著每個方向走,對照自己的專業領域,都有可能生出好幾個題目。所以真的不能在給自己藉口說找不到題目了。

        貫通全場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效率與專注。在吳昭慶學長的規畫裡,把臨床的工作有效率的完成,比如把刀開好不產生併發症,才會有多餘的時間作研究,在研究上也是都有效率的完成,才能有時間陪家人。他還與陳育群醫師合作,分處美國、德國的兩個人利用日夜時差迅速的完成一個研究論文,這不就是「世界是平的」這本書裡所講的概念。(編按:忽然覺得這有點像馬總統跟金代表 XD) 如果這個不是效率,那什麼才是效率。看過、聽過,但我沒想到可以親見有人就這麼實踐了。

        此外,研究與工作不分家,不一定要著前人的路去唸假臨床真基礎的臨床醫學研究所,去學跑電泳才算是作研究。研究可以很單純的是解決工作上遇到的問題,而論文則是解決問題後的附加產品。如此一來把研究與工作合一,才能集中火力,達到最好的成果,同時節省時間。

        課程最後蘇怡寧醫師回答吳昭慶學長的提問輕易的擊碎了我一直以為無疑問的敘述神經外科不能出來開業。我想,對蘇醫師而言,有絕對的實力,沒有到不了的地方,強者風範令人景仰!

        回程的高鐵上,思緒紛呈,梳理這些講者的成功歷程,都不是偶然的機遇,之後搖身一變直上青雲,和你我一樣,也都曾遇到困境,不如意。他們之所以有今天,應該要歸因於他們不斷的動腦去想,動手去做。永遠準備好自己,等待機會來門。他們真的沒有比較幸運,他們只是相信 the harder I practice, the luckier I get.


不用再擔心,幸好有報名,現在就追蹤,新思惟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