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醫學研究論壇:嚴峻系統壓力 實用突圍建議 YMRF2013

從醫者父母心的傳承到服務業


作者:義大醫院 中醫部 許惠菁 醫師


        年幼時,因為命運的捉弄,家裡只有父親跟我。父親是一名老師與同儕眼中極為努力的外科醫師。小時候在奶媽家最常聽大人說:「你爸爸今天又黃牛了,沒辦法來看你,因為醫院還沒下班。

        我小學二年級時父親才再娶並且把我接回家。醫生的小孩畢竟不愁吃穿:我有一段幸福的小學歲月與青春期。爸爸天天送我上學,家裡負擔得起我補習與請家教的成本,直到我高三畢業沒考上醫科的那個暑假。

        在那個醫生尚且受到尊重的年代,我隱隱約約覺得這一切是用生命與血汗換來的。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念個國立大學或重考醫科;家裡也出現兩種天差地別的意見:父親說當醫生有自信又光榮,媽媽講到了我的憂慮卻又是一種我不太能接受的說法:「你看你爸爸的同學那個某某女醫師整天都在醫院,女孩子這樣怎麼會有時間顧家?你以後長大當醫師娘就好了。」

        最後,我選擇誠實面對自己:因為上高中後讀書常只是在書桌前做個樣子,有讀沒有懂也不管,所以當時就在好友的鼓勵之下,給自己最後一年的機會。

        上了大學之後,一些疑惑有了解答,一些疑惑仍然是童年經驗心裡的冰山一角,直到大四那年,我面臨更大的衝擊:當時已是醫學中心資深主治醫師的父親,在執行完當天某台手術後一覺不醒。

        自己在實習的時候更加面臨專業需要提升、體力的不足與心中憤恨的夾殺。然而我在這次演講中聽到神經外科吳昭慶醫師提及,自己實習時每天抱著比月薪還多的頭顱模型睡覺以及考住院醫師術科考試「夾花生」的故事,我忽然想到父親對這個行業的熱愛。當我聽到台上蔡依橙醫師不吝分享,他考量到自己身體健康,所以選擇事業上的峰迴路轉並且開啓一片「無畏布施」的天空;蘇怡寧醫師何以放棄即將到手的教授職,轉戰並沒有比較輕鬆的開業路線,我忽然領略只要誠實面對自己並且冷靜面對局勢,即使在這個醫病關係惡化的年代,當醫生還是可以像父親講的一樣自信又光榮。最後是賴奕菁醫師犀利的演講說女醫師隱形的天花板。非常感謝學姊,在我會後單獨去拜訪她時,還鼓勵我:「男生的染色體還沒有女生來的堅強,何必將自己的夢想放在另一個男生的肩膀上?」我無法解釋父親何以勞苦一生最後卻累壞自己,但終究安慰自己希望我不是他的負擔。

        參加之前對這樣的報名費用本來有些猶豫,來了之後卻覺得能夠解答生命黑洞的演講再貴都值得。我們基督徒說十一奉獻,這次的演講提到佛法裡布施的三個境界。即使醫療已從醫者父母心漸漸扭曲成服務業,新世代醫者還是有辦法在嚴峻系統壓力下突圍並助人。


怎樣的策展深度,能夠從醫學研究,回答生命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