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醫學研究論壇:嚴峻系統壓力 實用突圍建議 YMRF2013

象牙塔內外


作者:台大醫院 外科部 洪琬婷 醫師

(via I-Chen Tsai, MD, PhD)

        從念醫學系以來,隱隱約約一直感覺到醫學圈內的人其實是活在狹小的安全範圍內,師長對你的要求僅出於考試及格、作業要交報告要做、點名不要太難看,除此之外,一路從考照、實習、住院醫師,在工作上大抵不會遇到太多障礙。

        但如果身邊有朋友是商管財經或經濟領域,應該不難發現從求學階段的訓練,就和醫學領域的人有根本上的落差:那些朋友們從大學參加的各種比賽,就在要求報告時將投影片設計呈現的一目了然、口述的流暢與重點傳達;作業則要求團隊合作、互相討論激發想法;簡而言之,各種形式的「溝通」是很被強調的重點。

        然而回想一下我在醫學系學生時期感受到的,反而是完全相反的個人主義:醫學生各個天資聰穎,年復一年課本上的白紙黑字越加強調死背,於是考試自然是各念各的,交付的作業也幾乎人人都能獨立完成。至於口頭報告呢?反正 paper 內容才是重點,也沒有太多時間把投影片整理的好看一點,於是空白底色配上黑色預設字體佔了八成以上。

        真要說起來其實這樣未必有什麼不好,畢竟也有一部分的前輩這樣經歷過來,都開創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但是在非常強調「醫病溝通」的現在,這一切又顯得非常荒謬。當醫療圈的人不知道自己和圈外人的思考邏輯、處事及溝通方式的根本差異時,如何談溝通與了解呢?

        啊,醫界終於有人開始帶起這種風氣了!

        這是我看到 新思惟系列課程 的第一個想法。剛好心裡對於醫療環境的現狀與未來感到很多不確定性,於是就來了。回想起來,整場論壇的感想,我覺得也可以用學習「溝通」兩字來貫通。

和聽眾溝通

        素聞新思惟團隊 presentation 之強大,今天總算親身經歷。所有的講者都傳達出演講中讓 聽眾-講者-講詞-投影片 融而為一的企圖心,在簡報中大量使用單一重點的大圖,也的確讓注意力更加集中。

        原本看到課程每個都只有短短 20 分鐘,心想該不會是像醫院職前訓練課程那樣,20 分鐘要教完類似「抗生素使用原則」這種大題目一般的流水帳,實際上完後的感受是,團隊當初的課程設計就是希望每個課程強調「一個」核心的重點或分享「一個」問題的解答,有些講者有一段以上的課程,每節就分享不同的重點,這樣之下,短短的 20 分鐘其實已綽綽有餘,也在聽眾注意力開始分散之前,就轉進另一個課題重新引起興趣。這些細節其實都能讓聽眾感受到,新思惟夥伴們是在辦一場「希望所有人都能得到應有的收穫、都能受團隊用心感動」的論壇。

        當然也不用提,攝影大賽與問卷激發了多少聽眾的創意與聯想。

        個人的品牌力的塑造,也被我歸類於此。不得不說蔡依橙醫師的分享給我很大的震撼,從集中在單一 journal 投稿的方式、到之後跨國合作寫 guideline 的故事中,蔡醫師一再明確的傳達出他個人的特質與優勢:積極、專注、專業、負責、熱情。身為一個聽眾,我是真正感受到了。

和自己溝通

        事實上,關於醫學研究我得到的最大啟示就是:不要為了興趣以外的理由去做研究。諸位講者在各自領域中投入的心力,我相信沒有足夠的熱情與愛是無法支撐且持續,甚至得到這麼好的成就的。我也因此陷入了自我詰問中「我為什麼想做研究?--因為大家都在說要做研究?」「我為什麼要寫老師給我的這個case--因為是老師給的,他說可能有些切入點能寫」「我自己喜歡這個題目嗎?--不是特別有興趣,但覺得也許是種訓練,就還是試試看了」……

        雖然「重新認識自己」這種說法略嫌庸俗,但我們的確時常迷失在日復一日的工作與大環境的洗腦中,該是時候好好和自己溝通,想往哪個方向走?

        除了工作外,也關乎人生 priority 的選擇:家庭、朋友、健康。我很佩服數位講者都提到在和另一半或家人相處上的用心與心得。


        不論從課程內容設計、簡報呈現、分享的精神等方面來看,這都是從醫療領域切入難得一見的。時間,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我想這場研討會,是絕對值得的。


絕對值得的新思惟研討會,下次主題是什麼?歡迎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