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醫學研究論壇:嚴峻系統壓力 實用突圍建議 YMRF2013

我是誰?


作者:亞洲大學 資訊工程學系 沈偉誌 助理教授


        在參加這個論壇的前幾天,一位講者的太太在臉書上問了一個問題,事業上的夥伴要有共同的願景與目標,那夫妻呢?那時我的回應是要有共同的人生目標與方向,所以當賴奕菁醫師秀出這張夫妻樹的照片時,讓我沉吟許久。

        在這個崩毀的世代,不論醫療還是教育,這兩項台灣最有利的發展根基都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掐到喘不過氣,不管是從體制或是外加的評鑑下手,都是以掐死這個國家的未來為唯一目標,身處其中的我們,除了永無止盡的自我耗損之外,如同蔡依橙醫師說的,當無法專注的時候,模模糊糊的,不只看不見未來與目標在哪裡,連自己失去了什麼都不知道,是啊!真的是連失去了什麼都不知道,除了失去自己的健康與未來,最悲哀的就是不知不覺地,連與家人的關係都賠上了。

        蘇怡寧醫師秀出一封台大總務處的公文,我努力的瞇著眼想看清楚公文到底寫些什麼,當蘇醫師娓娓道來在晚上以及假日被關掉空調對於研究工作的影響,隨著蘇醫師越來越激動的語氣,我長長的嘆了一口氣、閉上眼癱在椅子上,在這個體制下,絕大多數人都是本著「把事情做好」的初衷在朝著理想邁進,體制卻變成了一個控制的力量,而我們只能莫可奈何的、耗盡精神與力氣的在控制中掙扎著,還要努力的抱著把「把事情做好」的初衷前進;我想,蘇醫師選擇離開人人稱羨的台大,即使只離很屌的教授一步之遙,建立自己的體制,並且以成功狠狠的給了這個所謂的「體制」一個巴掌,即使我們沒有無後顧之憂的背景,是否還是應該勇敢的走出去?

        走,總該有個方向,蔡依橙與邱建勳醫師兩位醫師給了很棒的建議,首先不要陷入 impact factor 的迷思,而是思考期刊的 impact,並且鎖定適合的期刊建立自己讓人信賴的品牌形象,還有我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從自己的觀點去表達我發現、看到了什麼,而不是從 reviewer 的角度去想,這樣的迷思也忘了自己研究的價值,最終還是要回到臨床的應用才會有真正的價值;另外,非常喜歡邱醫師的這句話:「不是為了分數,不是為了高官厚祿,只是為了紀錄」,是啊,我的研究不就是讓自己的影像處理專業,運用在早期肺癌的偵測與診斷嗎?既然都已經站上起跑線了,還在想些什麼?對了,還有賴奕菁醫師的一句話,要發展針尖的研究,既然沒有團隊,那不是更應該針對一個研究主題更專注的深入發展?還有吳昭慶醫師的內外功循環,提供了一個很棒的模式將臨床經驗轉換為研究。

        「發現自己,作為自己」,這些年,花了太多的力氣在掙扎這個體制所帶來的束縛,也花了太多力氣在避免得罪人,逼著自己做很多不願意的事情,但是又太容易流露出不屑而得罪人,既然如此,那就一開始就擺明不做吧,出走當然是選項之一,只是自己準備好了嗎?一天的課程下來,突然看清楚了自己的定位、優勢與機會所在,困境是變強的捷徑,我出發打大魔王了,從參加者的年齡分布來看,我應該算是 outlier,中年大叔都出發了,年輕的朋友們也出發吧!


讓中年大叔也熱血的活動!新思惟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