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匿名工程師
自從一年多前開始 follow 蔡醫師的臉書及部落格,便開始注意新思惟的大小活動。自年初參加了「年輕世代 優勢何在」的研討會之後,讓我對這個團隊掌控活動、議題的能力驚豔不已。然而,在得知此次活動之後,反而猶豫許久。最大的疑慮在於不確定這活動的定位,對於在電子業工作的我,會不會變成鴨子聽雷?蔡醫師也對此特別跟我解釋(推坑?),會考慮與會者的諸多背景,請講師們做適當的調整,對我而言,當天盡管有些術語聽不懂,但絲毫不影響講師們想表達的概念。
一開始,最吸引我的文宣其實是勳哥的這篇「沒有物質資源 就靠腦力資源」,我遇到的狀況有點類似,在攻讀博士的期間,研究的過程也很不順利,除了資源以外、還有人的問題摻雜其中,掙扎到最後,幾乎是用逃難的方式換個環境才順利完成學業,所以我對勳哥的際遇、以及如何突破困境的過程很感興趣。此外,勳哥當天早上二十分鐘的分享,神之投影片佐以切題的動畫,對我而言根本就是一場視覺及聽覺的饗宴。
在專業及研究上,早上幾位講師都有提到相似的概念:要做自己喜歡/擅長的事情,像吳昭慶醫師說的,把刀開好,來減少病人術後的照顧,自然就會有良性的循環來產出論文後再精進開刀的技術,而勳哥也提到對研究的熱情才是最重要的,論文只是研究成果的紀錄等等,我想對於科技產業亦是如此,得從最根本的技術要打好底子。之前幾次的研發過程中,我發現只要有任何小細節,沒有在開發的階段弄清楚,最後都會產品的 bug,反而得花更多精力及時間去補救。
此外,對於職涯的發展上,幾位醫師的成就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就像蘇怡寧醫師說的:「最壞的時代永遠有著最好的機會」,有正確的策略,做對的事,還是有可能走出一條不同的路。
電子業跟醫界一樣,工程師也常超時工作,當我下午聽到「有時候人生一忙的時候,你連失去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我反而感到很恐懼,是啊,我們照著社會的期望成為這個產業的小螺絲釘,最後反而是累到回家沒有辦法跟家人講一句完整的話,只剩下「吃飽沒」「我要睡了」之類的問候語,但這種生活能撐多久不生病?很謝謝幾位醫師以自身的例子提供了許多實用的建議。讓我看到,在忙碌的工作之餘,多用點心,仍有機會夠達到生活的平衡。
最後,我十分感謝新思惟團隊在諸多細節上的用心,舉例來說,行前通知的 email 中,詳細的交通指引讓路痴的我,一出捷運站馬上就能找到會場。還有簡潔的報到程序,讓與會者能夠迅速的拿到資料進入會場;用小鴨掌握時間,不讓原先的議程表像一般會議一樣僅供參考,而讓我最感動的則是,中午蔡醫師還問我是否有太多的醫學術語聽不懂,在一個兩三百人的活動中,他並沒有忘記少數與會者的需求及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