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論文的過程中,我開始有了自信:原來我做的東西,不輸給全世界。
辦活動的過程中,住院醫師,學會接待外賓,並思索「原來我與國際大師的距離並不是那麼遠」,「只要努力,我也有機會」。
帶年輕人寫作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原來只要每個步驟都先想過,正確的去執行,自己的創意與作品,會被國際學界認可。
我們都說,「醫療體系」是一個讓人變成螺絲釘的大組織,我們都知道,要保留自己的特色與才能,但是,如果年輕人從畢業就被教成螺絲釘,要怎麼建立自信?根本不可能。
布施有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除了在研究起始「資源」上,協助年輕人,我們可以教他們走向國際、被世界看到的「方法」,我們可以告訴他們,國際舞台沒什麼好怕的,掌握自己的人生,也「沒什麼好怕」的!
十年過去了,我發現,「研究」並不只是研究,那是一個教我們「探索未知」的技術:一個不熟的領域、一個不知道結果的問題,我們該如何以策略觀點思考,並逐漸尋得資源,到達目標。
「研究」,是一個讓我們更有自信,去挑戰更多困難的過程。
「研究」之後,我想把這樣的概念,分享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更有自信、更有勇氣,一起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多做一點點,讓世界變得更好。
這個「好」,不僅只於研究的:可能我的學生,將給學生的學生們,更寬廣的視野;可能我的學生,會把這樣的態度拿來教育孩子;可能我的學生,會用身教,給孩子更多的勇氣,去探索世界。
不管如何,世界都會變得更好。